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學界的貧富懸殊?

(圖片來源:http://sportsroad.hk/archives/2601)

二月廿八日,本屆港九區學界田徑第一組比賽最後一天,灣仔運動場。

回想當天剛升上中一,欣聞學校邀請中一同學到田徑場上打氣,不明就裡的便報名了。學校在田徑第一組作賽,差不多每天學校早會都被校長提及,很像很厲害似的,所以想去開開眼界。結果悶上了一整天,僅分得一小段看台的我們,氣氛欠奉,反觀其他學校都很熱鬧,又打氣又歡呼,差不多全程都站著觀賽……

年復年的過去,碰巧上週五有空,再加上母校仍有幸在該組作賽,便決定回去觀一下。

未及入場,已聽見人聲鼎沸,具節奏感的打氣聲音,此起彼落。沿著樓梯往上走,想轉入觀眾席時,卻發現此路不通了──其中一間友校的學生、老師、校友、嘉賓們,已將看臺間的通道塞得水洩不通。學生們固然校服整潔,校友要不是穿上有學校名號的風褸或衛衣,便是西裝筆挺的繫上校呔,打氣時眾口齊一,詠唱時洪壯激昂。我繞過後方,繼續尋找母校看臺的所在。

難得行經一個人群比較稀疏的區間,我再走向看臺正面,友校們都落力打氣,就算是一些比較弱勢的學校,同學們的眼神還是充滿著期待,臉上仍是掛著笑容。我走遍了整個看臺,母校就是找不著,旗幟也不見一旌。還好在途上碰見一個學弟,查問下得知目的地所在,但該學弟卻無計劃同行──他曾轉到另一間學校就學,湊巧同場,他會到那裡去。

內心一沉後,還得繼續行程。最終找到所在了,眼前卻是一片死寂。在大約為其他友校六分一面積的看臺上,疏落地坐著一個個背影,都穿上那熟悉的校服和體育服,但大都是面無表情,目光呆滯。比賽介紹同校同學時,輕呼了一下,倏地寂靜下來;同學比賽進行中,齊聲打氣幾次後,又再像洩氣的皮球般,音量漸細;連持旗揮舞的同學,也只敷衍地輕搖幾下,校旗不時揚著在前面的同學面上,換來一臉不悅。

良久,校長也到場了,與同學們寒喧一下後,他發現了我。由於通道站滿了其他友校的同學,他沒有走過來跟我談天,不過他卻拿起揚聲器向同學宣佈:「响我o地後面,有我o地以前o既學生會會長oo左。」。同學們狐疑地朝我望去,有些較懂事的同學開始鼓掌,其他人也無奈跟隨。

校長,真感謝你還記得我這個身份,但我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是你幾年前的教師,有努力為母校在另一個田徑比賽中,落力揮汗,帶領學生會為母校打氣的。也因為校呔上掛上太多鐵章,被你勸戒為標奇立異,而著我不要戴上……而那些是我以往為學校服務不同組織得來的,是我對母校的懷念和敬意。

真的因為人數少、面積少而聲勢不足嗎?正在毗鄰的另一間友校,獲分配的看臺面積與我校相若,但無論有沒有比賽,他們的熾熱氣氛都沒有冷卻下來,士氣如虹。而比賽不管勝負,他們都十分輕鬆,談笑風生,真個是勝不驕、敗不餒。我沒再看多久,因為還有其他事情做,也不太想看下去,於是離開了。

傳統名校,固然有其傳統的優勢:有名氣、有資源、有校友網絡……有些其他學校優秀的同學,會被吸引而轉校到傳統名校就學去;在學校有需要資源去發展時,校友們都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重大的節目進行時,總是百鳥歸巢,一呼百應。

為甚麼可以令在學的十分投入氣氛,畢業的樂意回歸支持?勝利和成就固然是原因,不過學校是否能夠製造一種文化,讓同學感到被重視和尊重,也將自己視為群體的一份子,更加重要。當同學無論是否傑出,我們都對他們一視同仁,不管如何都能給予適當的支持時,何愁同學們不去付出和參與?校友畢業後也會大量地,主動回歸去回饋母校吧。

或者那些較為成功的學校,最珍視的是同學們的心,而不單是學業成績高低。對他們愛護有加、加倍尊重,才塑造出他們那種獨特的氣質和校風。他們最富有的,不是成績卓越、不是固有名氣、不是校友資源,而是全校上下對學校、對學生那種發自內心的愛,視他們為珍寶般全面地教化,還有對歸屬感的培育等等。

而這種富有,是會令富者愈富的。貧者們得反思一下自己貧窮已久的原因,也想想合適的辦法致富,這才有機會改善環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