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吳克儉,你憑甚麼恐嚇全港教師?


(圖片來源:商業電台)


今天看新聞,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向傳媒表示,收到一些學校和家長的查詢,表示擔心子女會參與佔中,要求局方發出指引。同時也告誡同學參與佔中活動不可能不違法,若被拘捕及定罪,將留有案底,影響日後升學就業。老師也應遵守法紀,行為該符合教師的專業操守,參與違法行動被定罪,必須承擔刑責,並付上專業及職業前途上的後果,後當然不忘勸告各方須同心同德,不要教唆或安排學生參與佔中行動。

聽畢豪言,感覺到的不是勸籲,是恐嚇,而且十分可笑。

就算沒有拜讀過教育條例和資助則例,我相信絕大部分教師也了解,在這些具爭議性的事件上,定位應該為何。面對任何事件,我們作為教師,要做的是鋪陳事實、分析利害、釐清選擇的後果,再引導學生按其價值觀,給予其自由去作出選擇。學生多會追問老師對該事件的立場和選擇,我們可以分享並解釋背後的因由,而非強將一己之見灌輸給學生,要求其跟隨自己的選擇。這是僭越,也是對教育專業的侮辱。

這些概念不需按甚麼條例去處理或跟從,這是任何一個前線教師,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斷體會,在經驗中去累積的──簡而言之,可說是為人師者的一種常識。堂堂一個主理教育事務的高官、局長,竟先帶頭要求教師團隊歸邊,要我們成為政府政治立場的宣傳機器?只著我們執著強調佔中事件違法,而避談這場運動背後的理念(如佔中只為最後一步,重點是引起討論),並且需要一槌定音地為事件下定論,這種以偏概全的處理方法,斷非任何專業教師應該做的。未付上專業及職業前途上的後果前,已經沾污了自己的專業了,於心有愧地面對教學前途,犯不著你去說會有所影響

翻查資料,吳局長一直以來多從事人力資源等工作及教學,比較接近基礎教育事務的只算是任職考評局時期(但考評局跟教育學生有多相關大家心知肚明吧)。他對教育事務有多了解,從國民教育事件上可見一班:怯於親自解釋、處理進退失據、躲於上級後面一言不發的面貌,歷歷在目。在全然不明白前線教學工作、對相關教育環境及概念毫不清晰、亦欠缺相關經驗及履歷、完全未能讓人給予信心下,有甚麼資格去教前線教師及學校領導層如何去教學生?談甚麼教師的專業操守?

吳克儉,除了以官位作出政治施壓外,你憑甚麼去恐嚇全港教師?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談中學師長應否談中學生應否談戀愛

(圖片來源 : http://search.creativecommons.org/)

當香港被遠在馬來西亞和台灣的消息和有關評論淹蓋的時候,我們也該談談比較切身的話題吧。

早前有第一組別英中的校長,在週會(還是早會?也不要緊)上暢談有關中學生戀愛的問題,表示學校禁止學生談戀愛。講話完畢,同學們都不虞有詐,以為可散場了,殊不知訓導主任繼而上場,逐個讀出一些男生的姓名,並要求會後面見他們,相信睡久了的同學也會突然嚇醒。

學生戀愛了,作為師長有話語權嗎?當然有了!傳道授業解惑,在現代化的教育下,高層們都認不足夠的,最好德智體群美藝吃喝睡拉都能兼顧到。家長們平日辛苦工作,將管教子女的神聖責任交給師長們,我們不教,誰教?難不成午飯時小賣部的姨姨會突然跟學生們慢慢細談?師長們責無旁貸!

不過,談是一回事,管卻是另一回事。是否談戀愛,跟誰談戀愛,該歸類為私人事務和選擇吧,只有在有機會影響學校的運作或校譽等情況下,師長們才該作出公開的嚴正勸告,而非直接進行否定及禁止。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該做的是持平的開導學生,並陳述利弊與及對其他人有甚麼影響,再將事情的決定權交給學生自己選擇。貿然先表達反對立場,再將有關名單公諸於世,只會讓學生認為校方粗暴干涉私隱,並當眾侮辱和標籤涉事者,同仇敵愾下,可能反而衍生出更多的一對對,訓導處可要忙了。

同學們閱讀至此,先別拍手叫好,你們也有責任要負的。放學後輕鬆愉快,與喜歡的人把臂同遊,無可厚非,但你身上穿的校服,是代表著學校的,在一般大眾眼裡,拍拖的生等於不專心讀書等於壞學生等於學校教學有問題等於學校是差的──不要說我笑他人看不穿,街外人的邏輯就是如此無理的。你們不會明白你們穿上校服的行為,對學校師長帶來多大的壓力,你們介意與否,師長也要替你們承受後果,而且你們也要分上一份的。學校給別人的印象差了,你能獨善其身嗎?

校外的行為也算師長們管不了、教不著,有些更過份的同學,在校內也會作出親暱的行為。他們又想說我真的很愛對方,情不自禁也表達吧,你懂個鳥?(這裡用廣東話比較傳神:你識條樁咩?)這是自然天性也沒有錯哦──第一,你是野獸麼?人禽之辨正是因人類有文明道德,懂得自制,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不懂去控制而表達的,叫獸性,不是天性,也不能用自然而發去做擋箭牌。

第二,也許找錯地方表達了。校內暫止其他事務,專注學習、專敬師長等,校規也有寫下吧。回校只顧談戀愛,將其他事項都先拋諸腦後,那不一定要回校吧?為了應付這樣那樣或避免這個那個?對了!既然有需要留下在這裡,就得先守這裡的規矩,再考慮其他事項。而且學生一人做出,而沒有受規管的話,其他同學便會繼而仿傚,到時是否始作俑者負責收拾殘局?不會,最終又得由師長處理。

其實最該教導學生如何面對,應該是家長的責任,但家長總認為你是教書的,所以你會懂如何教他們處理談戀愛的事。天,中學師長們面對同學大約六年光陰,往前的十二三年,或之後的不知多少年,我們都不會知道發展如何,這屬於家教的範疇,才是真正的責無旁貸。家長不去優先處理,校方無論如何都不可修補這個漏洞。但家長都以忙或不懂,然後一句你是專業的,你教吧便了事,結果又是師長擔起這個責任……

最終,中學師長應否介入學生談戀愛的事情上,社會的氣氛對師長們可做事情的期望,提高到一個過份誇張的程度。師長們被迫接受份外的責任,將恰如其份的範圍拉得太闊,而有些教育工作者或許未能有效跟上社會步伐,加上學校間競爭激烈的壓力下,才選擇了這個方法去做,以期殺一儆百。誰不知帶來反效果,還被推上報了。

結果,學生不理解、家長推責任、高層強指示,最苦的,還不是前線教師?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學界的貧富懸殊?

(圖片來源:http://sportsroad.hk/archives/2601)

二月廿八日,本屆港九區學界田徑第一組比賽最後一天,灣仔運動場。

回想當天剛升上中一,欣聞學校邀請中一同學到田徑場上打氣,不明就裡的便報名了。學校在田徑第一組作賽,差不多每天學校早會都被校長提及,很像很厲害似的,所以想去開開眼界。結果悶上了一整天,僅分得一小段看台的我們,氣氛欠奉,反觀其他學校都很熱鬧,又打氣又歡呼,差不多全程都站著觀賽……

年復年的過去,碰巧上週五有空,再加上母校仍有幸在該組作賽,便決定回去觀一下。

未及入場,已聽見人聲鼎沸,具節奏感的打氣聲音,此起彼落。沿著樓梯往上走,想轉入觀眾席時,卻發現此路不通了──其中一間友校的學生、老師、校友、嘉賓們,已將看臺間的通道塞得水洩不通。學生們固然校服整潔,校友要不是穿上有學校名號的風褸或衛衣,便是西裝筆挺的繫上校呔,打氣時眾口齊一,詠唱時洪壯激昂。我繞過後方,繼續尋找母校看臺的所在。

難得行經一個人群比較稀疏的區間,我再走向看臺正面,友校們都落力打氣,就算是一些比較弱勢的學校,同學們的眼神還是充滿著期待,臉上仍是掛著笑容。我走遍了整個看臺,母校就是找不著,旗幟也不見一旌。還好在途上碰見一個學弟,查問下得知目的地所在,但該學弟卻無計劃同行──他曾轉到另一間學校就學,湊巧同場,他會到那裡去。

內心一沉後,還得繼續行程。最終找到所在了,眼前卻是一片死寂。在大約為其他友校六分一面積的看臺上,疏落地坐著一個個背影,都穿上那熟悉的校服和體育服,但大都是面無表情,目光呆滯。比賽介紹同校同學時,輕呼了一下,倏地寂靜下來;同學比賽進行中,齊聲打氣幾次後,又再像洩氣的皮球般,音量漸細;連持旗揮舞的同學,也只敷衍地輕搖幾下,校旗不時揚著在前面的同學面上,換來一臉不悅。

良久,校長也到場了,與同學們寒喧一下後,他發現了我。由於通道站滿了其他友校的同學,他沒有走過來跟我談天,不過他卻拿起揚聲器向同學宣佈:「响我o地後面,有我o地以前o既學生會會長oo左。」。同學們狐疑地朝我望去,有些較懂事的同學開始鼓掌,其他人也無奈跟隨。

校長,真感謝你還記得我這個身份,但我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是你幾年前的教師,有努力為母校在另一個田徑比賽中,落力揮汗,帶領學生會為母校打氣的。也因為校呔上掛上太多鐵章,被你勸戒為標奇立異,而著我不要戴上……而那些是我以往為學校服務不同組織得來的,是我對母校的懷念和敬意。

真的因為人數少、面積少而聲勢不足嗎?正在毗鄰的另一間友校,獲分配的看臺面積與我校相若,但無論有沒有比賽,他們的熾熱氣氛都沒有冷卻下來,士氣如虹。而比賽不管勝負,他們都十分輕鬆,談笑風生,真個是勝不驕、敗不餒。我沒再看多久,因為還有其他事情做,也不太想看下去,於是離開了。

傳統名校,固然有其傳統的優勢:有名氣、有資源、有校友網絡……有些其他學校優秀的同學,會被吸引而轉校到傳統名校就學去;在學校有需要資源去發展時,校友們都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重大的節目進行時,總是百鳥歸巢,一呼百應。

為甚麼可以令在學的十分投入氣氛,畢業的樂意回歸支持?勝利和成就固然是原因,不過學校是否能夠製造一種文化,讓同學感到被重視和尊重,也將自己視為群體的一份子,更加重要。當同學無論是否傑出,我們都對他們一視同仁,不管如何都能給予適當的支持時,何愁同學們不去付出和參與?校友畢業後也會大量地,主動回歸去回饋母校吧。

或者那些較為成功的學校,最珍視的是同學們的心,而不單是學業成績高低。對他們愛護有加、加倍尊重,才塑造出他們那種獨特的氣質和校風。他們最富有的,不是成績卓越、不是固有名氣、不是校友資源,而是全校上下對學校、對學生那種發自內心的愛,視他們為珍寶般全面地教化,還有對歸屬感的培育等等。

而這種富有,是會令富者愈富的。貧者們得反思一下自己貧窮已久的原因,也想想合適的辦法致富,這才有機會改善環境的。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我們該先教學生學甚麼?

(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yewenyi/300115429/)

在教席難尋的那些日子,也需維持生計,除了邊做代課邊找工作外,有時也會接下一些私人補習的。那些需要補習的學生的「症狀」,大多是成績欠佳,亟待改善而原因不明,也有少量學未專注或資質有限的。不過他們有一個共通點,是學習方向走歪了,不明所以便囫圇吞棗。

每到補習的時段,無論家長還是學生總有個期望,是你能帶來很多額外的練習,讓學生接觸多點題型去應付考試,從而提升成績。題目拿出了,試做一下便知龍鳳:這裡錯了、那裡亂跳步;這邊寫錯單位、那邊遺漏半題……我收窄範圍,指出哪個位置出問題了,著學生多想一下問題所在,不是回應沒問題,便是無言的搖搖頭。到謎底揭開了,搖頭的繼續搖頭,沒問題的便再說「我都不懂嘛!」

細問之下,往往是基礎的知識忘掉了,較高階的技巧搞混了,或正確的概念被扭曲了。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些學生上課不專注,以致未能應付題目,但回心一想,我們教學生的方法或方向,真的能令學生其備解題的能力嗎?

為了應試,不斷操練題目,無可厚非。不過當學生基礎知識不穩固,甚至欠奉時,面對一大堆練習題目也只是徒然。他們欠缺了基本的概念,題目看不明白、解不清晰,下筆疾書也只是胡謅一篇。

無論是教的還是學的,總會盲目相信操練題目的效果,不過對知識內容毫不理解,便著學生一頭栽進題海裡,就真的像強推不諳水性的人下海,早晚會被淹死了。因不懂而害怕做題目,欠缺練習而未能進步,進而繼續害怕學習,惡性循環由此而起。

在現行的評核主導制度下,加上課時不足,老師們都得無奈地側重應試,只花極少時間去處理學生們對內容的理解。這種本末倒置的學習,只會令學生更難掌握課題,學生學不牢,教師教得累,得不償失。完全不顧評核也是不切實際的,不過要讓學生更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清教學的主次及比例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調適教學,讓學生學習得更好,除了心態上的轉變,還需要一些勇氣。如果減少操練而多解釋,有機會幫助到學生的話,你願意改變,並承受隨之而來的風險嗎?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俾我地o的小朋友講廣東話啦



都係講返教育舒服o的,而今次用埋廣東話o黎表達會更加o岩。先分享兩個小故事。

過年o個排,有一日我搭巴士去朋友度團拜,同站上車有對父女坐正o係我後面。本來都無咩o野好靜咁,但慢慢個爸爸開始出聲──唔算好大聲,但明顯比同隔離位講o野把聲大o的。內容大要係頭先上車o個陣,囡囡急住上車推撞到爸爸,爸爸慢慢分析返,如果你俾人好急咁推撞你有乜感覺,咁樣做o岩唔o岩,可唔可以有更好更有耐性o既處理方法云云。

都好普通o者,好多時候都發生啦,個爸爸無鬧小朋友算好啦……不過個爸爸係全程講英文的。我無乜聽到個囡囡點應爸爸,僅有o既回應係一兩句「唔」「哦」之類,唔係個爸爸落車前字正腔圓咁話「落車喇」,我真係以為佢地係ABC o黎。

第二個故事係來自身邊朋友o既。有日見完工搵朋友食晏,傾o左一陣偈一齊去接佢個仔放學。個小朋友都幾活躍,不過未至於四圍亂走,唔嗌佢都識返轉頭跟返大人。當我講講o下佢讚佢乖o個陣,我朋友分享話佢個仔有個同學,平時唔可以就咁叫佢名o家,唔係佢會唔應。

咁奇怪?嗌名都要有特別o既技巧?我朋友叫返佢個仔過o黎,等佢親自示範要點叫佢個同學。仲等我以為有咩特別,一開口,原來只係要用普通話o黎叫佢,唔係佢會唔應,而據我朋友透露,呢位同學係知道佢自己個名o既廣東話發音,即係佢知道人o地用緊廣東話嗌佢的。(呢位朋友,如果我有講錯,請指正返。)

香港,果然係國際大都會,乜都可以炒埋一碟。不過呢兩個例子算好喇,唔少家長教小朋友或者同小朋友溝通o個陣,中英夾雜。「好開心呢?o係度smile……happy」「喂!唔淮咁!naughty!」「行快o的行快o的,faster faster!」唔講清楚,我真係以為o的大人同寵物講緊o野。你想製造個英文語境,俾小朋友快o的多o的接觸英文,都唔係咁搞法掛,斷卷殘章,中英夾雜,小朋友點會學得好呀,可能適得其反添呀。

o的內地oo既小朋友,由於家庭背景問題,好多時候只識得用普通話溝通,老師因為要就佢o地,教書o個陣要中普夾雜。都算,有o的家長教小朋友o個陣,又係好似上面中英夾雜o既例子咁,撈亂哂ooo黎教,而有部分家長甚至自己普通話都係有限公司,都照亂發音教小朋友,第時教你o地小朋友個普通話老師真係多得你唔少。

歸根究底,都係優越心態帶oo既問題。香港絕大部分教育比較優質o既學校,都係用英文授課,學生英文唔夠好連行入學校門口面試都無機會,所以家長想盡快谷好小朋友o既英文能力,無可厚非。普通話當然係近年趨勢啦,一者愈來愈多內地人o黎,小朋友可以更容易同佢o地溝通,增進社交(或者內地人脈啦),二者都多o左學校面試o個陣,考埋小朋友識唔識普通話,背靠祖國嘛,識多樣o野,點都俾其他小朋友秤先。

似乎大部分人忘記o左,學習其他語言o既目的,係想同其他用呢種語言o既人溝通到,溝通先係學語言o既目的嘛,幾時搞到咁變質咁功利?都算,但如果用錯方法,教到唔三唔四,小朋友細細個個底一打壞o左,再學上去就會混淆,甚至對學習o個種語言失去信心,咁就一世。

個個都係咁?有乜問題?問題係一路發生緊o既事情,唔代表一路都oo家喎,正常人應該識得反思,同埋提出質疑掛?

另一方面,o係香港生存生活,應該主要用廣東話掛?之前教育局個網都講啦(雖然篇文刪除o左),香港成九成七人用廣東話溝通o家喎。點解要迫小朋友用其他語言,唔多o的用最舒服,最能夠順暢表達意思o既母語──抽水才子陶傑譽為上帝恩賜o既廣東話?點解我地要逆向歧視、矮化自己o既母語?


早兩日睇無記o既新聞資訊節目,講一o的非華語學生點樣努力學習中文,希望融入香港社會,同埋令自己出路更好(雖然節目主線係探討非華語學生o既中文學習政策)。望返轉頭,我o地自己手握在地o既語言優勢,反而以其他語言為先,甚至因為要就其他外來人,無論語言同文字上,都要用人oo個套去溝通……我未見過o的人去到其他地方,反而要人o地就我o地寫中文同講廣東話囉


o的離題添……點都好啦,其他語言係要學習,不過平日生活都係用返廣東語啦,唔係小朋友好唔適應,學其他語言又會學得唔好o……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回應自由行的回應





這次本土一下。

昨日的廣東道大戰,看官們一定樂得花生殼滿地了吧?但當我觀看電視新聞,聽見播出訪問內地遊客的回應時,真的笑不出來。

先有一位先生直言,我們香港都是為了賺取內地的「紅利」(該是著數之意),如果他們不來消費,我們吃甚麼。香港雖然是個產業傾斜的地方,但內地遊客消費帶來的經濟利益,恐怕算不上是大部分吧,你們不來,我們未至於斷糧絕食的。

然後是一位姨姨,說大家的權利是平等的,去哪裡都可以,有旅遊權利,也有生存的權利。這大體上沒錯的,是人權嘛,你可以有旅遊的權利,我們也有悍衛自己生存空間的權利吧。雖說你們或者成為了其他體會我們對香港社會愈來愈漠視港人需要,只顧媚外去改變的憤怒嗎?我們明白,你們成為那些行為不檢的內地旅客的代罪羔羊,不幸在輕鬆購物的一天被臭罵一頓;但你們有權來,我們的政府沒有權利去控制多少的你們到來嗎(這個我不肯定,如有錯誤請指正)

另一個三人組的小姐就較激動了,其中一人說香港是他們中國的地方,示威者們是賣國賊。首先,她已經將「你們」和「我們」分開了,你們這種概念如此強烈,我們能有多大「是中國的地方」的感覺?再者說示威者們是賣國賊也真太抬舉了,他們只表達自己訴求,喊喊口號表表態,哪及那些竊國盜家,為自身利益而連敵倒戈的賣國賊?頂多是表達得不夠和理非非吧?相信多讀點書便能避免用字錯誤了。

接著她又說,要是沒有他們內地人來香港買東西,我們香港不會那麼好。內地客消費佔的比重不多,上文已述不冗贅。但你們來買東西,我們真的好了嗎?我香沒天然資源,所需一切都靠輸入,你們甚麼東西都湧來香港買,令需求上升,商人們不加價才怪。這帶動了整體的物價上升,對你們來說,或者是偶一買之;於我們來說,我們天天面對。再加上很多內地水貨客來港,將港人本可使用的基本日用品,都當貨物賣走了。貴了尚且能夠高價購入,無貨可買才是可悲,而這些經濟活動是息息相關的,也同時大大牽涉到內地人來港買東西。你說你們來買東西,我們真的會那麼好嗎?

最後三人組中另一位小姐表示,我們去中國你們也歡迎。當然了,我們香港人無論到哪裡旅行,會先了解當地有甚麼可做,甚麼不可做。尊重當地的文化,按當地的規距行事,自然世界通行,處處歡迎。但就我們觀察,內地客到香港旅遊時,有的大呼小叫,有的拉喼橫行,時而衝門霸位,時而隨地排放……而內地人的"美名",在國外也流傳已欠,在要求他人包容前,能否先檢討及做好自己?

這些行為、思想和缺點,或許只是一部分內地客的劣根性,也非受訪者們的錯。但從訪談中的回應,我們能了解到一個國家對國民的文化教育,影響能有多大,能有多根深蒂固。

官員們出來回應時,只是遣責示威者,說他們不是,但他們會想想箇中理由,站在港人的角了解,並落實有效措施去好好疏理港人的情緒?觀乎近年政府的政策取向,疏理該不會了,疏遠才是。

我們的地方,現在雖然叫作「香港特別行政區」,但不管多特別,在國內國外,我們都只被稱作「香港」,「香港」才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核心價值。


原報導: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93240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呂品韜事件與一些教育現場的聯想

(圖片來源 :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1/29/c_133082750.htm)


香港終於有代表到冬奧會參加賽事,雖未至於全城震撼,但總算能於歷史上留下一筆。本為可喜之事,殊不知當呂品韜初賽完畢,鎩羽而歸後,卻鬧出他觸傷舊患,因最了解其傷患的隊醫不在,未能獲得最適當治療,連膠布都得向中國隊商借。呂品韜事後接受訪問,指出曾提出帶隊醫隨行,但被有關方面以代表團名額已滿而拒絕。呂品韜亦表示,真正對他比賽有幫助的,連他在內只有三人,其餘代表團團員只在傳媒來訪時方才出現,除此之外,行蹤杳然。

團長和官員都有不同的辯解,但每次的態度都大異其趣。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彭沖在俄羅斯回應時,表示他們到當地亦有工作,並語帶譏諷的說難道要每天去向運動員請安才可以,難道要像嬰孩般每刻貼身照顧?代表團團長王敏超亦每天都需要做開會協調等工作,甚至替運動員購置藥物、張羅其他冬奧賽事門票,壓根兒沒時間去遊山玩水。

到回港後,在機場大堂接受大批傳媒訪問,回應變得比較平實。這次的理據是代表團人數由主辦單位決定,要額外增加人手得重新申請,時間倉倅。醫生需要到場協助才能發揮功用,請了醫生無法到場支援,將被質疑費資源,亦謂官方亦有醫生,有需要可以向他們求助。最後亦一再強調他們的工作不是跟進訓練,而是進行行政支援,大家各司其職。

到王敏超再接受電台訪問時,卻再來一次變臉。他說自己曾是運動員,明白若比賽成績未見理想,往往會有一種心態,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其他方面,不希望所有責任在自己身上,而將責任推到他人身上。……

誰是誰非,且待真理愈辯愈明。但在學校中,也有類似的情況。

學生努力地學習,有時明知對手甚強,明知未能突圍而出,但他們都努力學習,務求能在測考中盡力而為。不過他們總會遇上困惑的地方,這時候學校能否提供足夠支援,成為學生可否放心學習,勇於面對測考的重要一環。

試想像一下,如果學生找老師問問題時,總是找不著;找得著時,老師又推說很忙很多行政東西處理,著學生去找其他有空的老師解決,這樣合理嗎?前線老師最了解班上同學的學習狀況,主要工作應是教好學生,或從另一個角度說,該以解決學生學術上的問題為首要工作,為何老師總得先應付其他事項?學校的行政管理該懂得分清主次吧,總可以減一下老師們教學以外的行政工作量,少填一兩份表格,多作一點行政彈性,已可教老師們輕舒一口氣了。

教師人手一向不足,其中一個明顯能解決工作量的方法,顯然是增加人手分擔,或減少每位老師的工作量(更清楚的是課時)。這個也不是學校說了便算的,問題的癥結,是大政策上不協調的班生比和班師比。按班資助的大環境下,照顧每班學生的老師人數偏少,而每班人數反而偏高,學生人口上升時,官員會說需善用資源,不宜過度擴張團隊;學生人口下降時,又反說要保住現時教師團隊,降低每班收生人數的話,在學生人口上升時會構成麻煩。單是教擔已足夠令老師們疲於奔命了,哪會有暇去處理其他事務?

然而學校管理層們多因其位所顧,焦點放於行政事務上,對下屬們這方面的要求自然比較高。雖然校方需要在這問題上負上一定責任,因校本彈性是由他們決定的,但他們也是在教育政策指揮棒下,被搞得頭昏轉向的。外評制度是一個影響極大的政策,在文件和對外宣稱中,強調不會將外評結果作其他用途,只作學校檢討及改進的內部用。但既然一班官員(外評隊)浩浩蕩蕩地到校,實地探訪觀課、面見各方老師、影隨個別同學、翻閱幾年文件……學校真的半點壓力都沒有?被評得差劣的話,手握派位權的官方會如途何處理?雖是聯想,雖是陰謀論,但大家會相信毫無關係嗎?

有傳媒來訪或隨行時,現個身拍個照,其餘的時間是不聞不問;同學在國際、地區或全港性比賽或評估中取得佳績,立即跳出來鼓勵握手,並強調我們一向有支持。同學們在努力,或同學們在失敗時,你們往哪裡去了?不說那些很多會議要開的官員,有些老師在放學鐘響不久後,拿起手提包便走,這些行為和他們並無分別。然後的辯解便是我還有很多其他工作處理,不一定要全程跟進,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你的成績差了,不能歸咎於我不去解答你的問題,我也做過學生,明白成績欠佳時總想將責任分攤,讓自己不需負上重大的責任……

未進入過教育現場工作的政策負責人、開始與教育現場疏遠的管理層、在前線卻有力無心的工作者,他們會有多了解學生們真正的需要?學生們也許不奢望有求必應,但至少有需要支援時,能獲得合常理合常識的幫助吧?這不是是否全程貼身支持問安的問題,是他們是否有誠意支持或承擔的問題。態度正確,至少能教人笑著面對失敗吧。

我們都是建制下的棋子,但不代表我們不可多行一步,多付出一點。